跳到主要内容

04

二 小 品

一 宝经1

二二二

    来此云集诸鬼神2     无论地上与空中

    诸鬼神众皆幸福     恭敬谛听我所说 (一)

二二三

    诸鬼神众请倾听3     须对人类施慈行

    不分昼夜运供物     是故护彼不放逸 (二)

二二四

    此世他世多财富4     胜诸天界有财宝

    无有等胜如来宝     是故我说如来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三)

二二五

    释迦牟尼证得定5     胜灭离贪甘露法

    此即殊胜为法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四)

二二六

    最胜佛陀净赞叹     此是世人无间定6

    无有等同此定等     依此真理有吉祥 (五)

二二七

    八辈善人皆赏赞7     此等僧众有四双

    弟子应施善逝者     施与彼等有大果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六)

二二八

    持意坚固善精进8     瞿昙教中无欲者

    彼等应达甘露门     已得无负受寂定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七)

二二九

    恰似帝柱依大地9     四方之风不能动

    如此不动诸圣者     此等谛观谓善人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八)

二三○

    甚深慧者善说示10     明暸诸圣谛仁者

    若彼屡屡有放逸     彼等不取第八有11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九)

二三一

    彼等共有见成具12     彼等实能舍三法

    舍去存在诸身见     怀疑乃至戒禁取

    更由四恶趣解脱13     且能不犯六重罪14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一○)

二三二

    假令彼等以身语15     更以心意行恶业

    不得隐蔽而忏悔     是则可见涅盘句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一一)

二三三

    恰似夏月中初夏16     如林丛中花满开

    为说第一利益法     如此胜法至涅盘

    此即殊胜为佛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一二)

二三四

    伏知伏施知将来     能说胜法无上者

    此即殊胜为佛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一三)

二三五

    旧业已尽新未生17     对于未来心离贪

    种子已尽欲不长     贤者如灯明寂灭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一四)

二三六

    诸鬼神聚集来此     无论地上与空中

    如来应为人天敬18     礼佛有情有吉祥 (一五)

二三七

诸鬼神聚集来此19 无论地上与空中

如来应为人天敬 礼法有情有吉祥 (一六)

二三八

诸鬼神聚集来此 无论地上与空中

供奉如来及人天 礼僧有情有吉祥 (一七)

宝经竟

注1 依注所示:在毘舍离城发生饥馑等灾祸时,毘舍离之离车族欲消除此难,特至王舍城招请世尊来毘舍离。世尊赴毘舍离,为除其灾祸而说此经。本经亦出于 khuddakapatha PP.3-6(小诵经第六经)。在 Milinda-Panha P.150;Visuddhi-magga P.414;Samanta-Pasadika P.159;ptsA.I,P.367等之中,作为世尊所说护咒(Paritta)之一乃最初举出本经之名。又在manoratha-purani II.P.342中,以本经为保护咒(Ratana-paritta)。故知本经是用为重要的护咒经。又与本经相当之经有Mahavastu I;pp.290-295,两者类似之偈极多。

2 本偈可参照Mahavastu I,P.290。

3 本偈可参照ibid.P.294。

4 本偈可参照ibid.P.290F。

5 以下之三偈,可参照ibid.P.291。

6 「无间定」(anantariya-samadhi)谓之无漏之道定(magga–samadhi)。此定于无间之后无任何障碍,即可得圣果,故云无间定。

7 「八辈」(attha puggala)是八种圣者,即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四双cattari yugani是向与果为一双,以上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为四双。

8 本偈可参照Mahavastu I.P.293。

9 本偈可参照ibid.P.292。

10 本偈可参照ibid.P.292f。

11 「第八有」(bhavam atthamam),虽谓极七反生之最劣者,但今后只生于七次生存世界(有),以为最极时,其后即般涅盘,更不再来。故得见道圣者,不受第八回之有。

12 本偈是说有关得见道者。本偈被引用于Katha-vatthn P.109;P.179;P.185f;P.193。又可参照Mahavastu P.291f。

13 「四恶趣」(cattaro apaya)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14 「六重罪」(cha abhithanani)是在杀母、杀父、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之五逆罪上,再加就他师外学。

15 本偈可参照Mahavastu I,P.292。

16 本偈可参照ibid;P.294。

17 本偈可参照ibid.P.293。

18 「作如来」tathagata 原本作「如来」,在本偈亦可译为如来,但次二偈系指法与僧,故不译为如来。全部使共通而译为如来。以下二句可参照Mahavastu I.P.295。

19 本偈之后半及次偈之后半被引用于UdA.P.153。

二 臭秽经1

二三九

〔苦行婆罗门帝须向迦叶佛曰〕

    「稷与谷物支那豆     叶果根果蔓果物

    诸善人如法得食     不语虚伪不贪欲 (一)

二四○

    善能炊煮善调理     他人净施吃美味

    有者且食诸米饭     彼谓迦叶食臭秽 (二)

二四一

    梵天亲类婆罗门     善能炊煮善调理

    且食米饭与鸟肉     食臭秽者我不许

    问汝迦叶说斯义     汝之臭秽为何者 (三)

二四二

    杀生宰割并绳缚     盗取妄语与诈欺

    习诵邪曲淫人妇     如此之行为臭秽

    臭秽非因食肉而 (四)

二四三

    此世诸欲不自制     贪求诸味业不净

    邪空邪见难化导     肉食不是实臭秽 (五)

二四四

    粗暴冷酷习暗害     害友过慢无悲愍

    吝啬从不行施舍     肉食不是实臭秽 (六)

二四五

    忿憍刚愎反抗心     谄曲嫉妒自矜扬

    亲诸不善有过慢     肉食不是实臭秽 (七)

二四六

    赖债行恶与谗谤     奸商行诈饰言说

    于世为恶最下人     肉食不是实臭秽 (八)

二四七

    对诸众生无禁制     取他物品施加害

    无戒残忍行不仁     肉食不是实臭秽 (九)

二四八

    贪求诸欲多侵害     常行恶事死至闇

    彼等有情入地狱     肉食不是实臭秽 (一○)

二四九

    不食肉断食裸体2     结发涂尘服兽皮

    侍火供养于世间     为得不死多苦行

    真言祭祀及牺牲     不分季节激烈行3

    不度疑惑非净人 (一一)

二五○

    守护通路胜根行4     质真柔软乐谛法

    断一切苦去执着     贤者见闻无执着」 (一二)

二五一

    斯义世尊反复说     通晓吠陀之彼等

    牟尼宣说种种偈     知义无着无臭秽 (一三)

二五二

    佛示善说为除苦     开涅盘句无臭秽

    帝须谦虚礼如来     当场乞求作沙门 (一四)

臭秽经竟

注1 本经乃对于鱼肉为臭秽而不食,信为成圣者之条件,世尊为苦行婆罗门说示,持来迦叶佛之臭秽说法。是即过去迦叶佛之时,迦叶佛为信以鱼肉为臭秽之帝须婆罗门说真正臭秽为何物之说法,而成为本经。

2 不食鱼肉兽肉乃至断食、裸体(na maccha-mamsam nanasakattam)。依注释,古人解释为鱼、肉、断食,亦可解释为鱼与肉之不食(na maccha-mamsanansakattam)。但今则从古说。

3 「季节激烈行」(utupasevana)。暑期太阳照射,雨期中不入屋檐之下而住于树下,冬季入水中,此种习行以为苦行。

4 「胜根」(vijitindriya),在异本及注释书为(viditindriya)知根之义。注为「以智遍知六根,明察六根。」

三 惭经1

二五三

    超越惭愧嫌忌者     若言我为汝之友

    不引受自所作业     彼非我友应须知 (一)

二五四

    口说爱语伴不实     对诸友人而语者

    只知言而不实行     此诸贤者皆识知 (二)

二五五

    疑惧不和常行此2     只见彼过非友人

    我身依彼如母子     不坏他人真实友 (三)

二五六

    赏赞将来涅盘果     期待者为通学人

    为人担负为喜悦     精进修习生原因 (四)

二五七

    涅盘寂静味远离     已饮定味心欢喜

    永断烦恼及诸恶     名为饮味法喜者 (五)

惭经竟

注1 本经之五偈乃一婆罗门请问世尊:「何为不可亲近之友,何为友人应可亲近?修如何之加行?得如何之上味?」等四种意义。世尊察彼之心而为说此五偈法。在本生经三六三惭故事(Hiri-jataka.J.III.p.196)中有此五偈。除二五四偈前半不同之外,其它全部相同。然依本经注文,不谓释尊之说法,而是释尊前生为菩萨作婆罗奈长者时所说。又与本经五偈同源所出有汉译杂阿含九七八经(大正藏二、二五三c)、别译本杂阿含二一二经(大正藏二、四五三a 以下)等。于此等经中,其说法乃释尊之所说,虽非本生谭,而其说法因缘亦与本经大不相同。盖此为忘却说时、说处、说法因缘等之偈语,如此传承下来,而为后人附以种种之因缘谭而成为如现在之种种经典。

2 本偈亦出于J.III;P.192f。

四 大吉祥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容姿美丽之天神,夜半过后,遍照祇树园各隅。接近世尊之前,敬礼世尊,立于一方。天神以偈白世尊:

二五八

    「诸天诸人等     思念诸吉祥

    仰望诸福报     语我最吉祥」 (一)

二五九

    「勿近诸愚者2     亲近诸贤者

    供养应供者     是最上吉祥 (二)

二六○

    住于适当所     积前世福德

    自有正誓愿     是最上吉祥 (三)

二六一

    多闻与工巧3     调伏与善学

    多说诸善语     是最上吉祥 (四)

二六二

    孝养父与母     妻子当摄受

    正业无混浊     是最上吉祥 (五)

二六三

    如法行布施     摄受诸亲戚

    诸行业无罪     是最上吉祥 (六)

二六四

    不乐诸恶行     且自离饮酒

    诸法不放逸     是最上吉祥 (七)

二六五

    敬重与谦让     满足及感恩

    时时闻妙法     是最上吉祥 (八)

二六六

    忍辱与柔和     会见诸沙门

    时时有法谈     是最上吉祥 (九)

二六七

    修苦与梵行     善观四圣谛

    涅盘之作证     是最上吉祥 (一○)

二六八

    触诸世间法4     其心不动摇

    安稳离尘忧     是最上吉祥 (一一)

二六九

    如斯诸行已     一切处不败

    人人得福利     是最上吉祥」

大吉祥经竟

注1 本经乃向诸天说示有关吉祥之教法。本经原出自Khuddaka-patha P.2f(小诵经第五经)依吉祥经之名。又在法句经卷下吉祥品(大正藏四、五七五a)、法句譬喻经卷四吉祥品(大正藏四、六○九a以下)中,与本经诸偈比较甚为一致及类似之偈亦多。

2 本偈可参照成实论卷一(大正藏三二、二四七b)。

3 本偈被引用于J.III;P.369。

4 诸世间法(1oka-dhamma)为利得(labha)、不利得(alabha)、名声 ( yasa)、不名声(ayasa)赏赞(pasamsa)、毁誉(ninda)、乐(sukha)、苦(dukkha)之八法。

五 针毛夜叉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伽耶村单奇他满杰(Tamkita-manca)之针毛夜叉栖息处。尔时粗皮夜叉与针毛夜叉过世尊之近处。时粗皮夜叉告针毛夜叉曰:「此是沙门。」「彼似沙门而非沙门,我所知,彼为沙门、或似沙门非沙门。」时,针毛夜叉趋近世尊前,近前复更挨至世尊身旁。时世尊将身回避。时针毛夜叉白世尊言:「沙门!汝畏我耶?」「友!我非畏汝,但恶触汝,故我回避。」「沙门!我将问汝。汝若不能回答,我将使汝心错乱、或裂汝心脏、或捉汝两足投至恒河彼岸。」「友!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乃至沙门、婆罗门、天、人等中未曾见能使我心错乱、裂我心脏、或捉我两足投至恒河彼岸者。但友!汝若欲问,可即问之。」时针毛夜叉以偈白世尊:

二七○

    「贪欲瞋恚依何因缘起?2    乐不乐依何因缘生?

    诸不善寻与善意,    又依何等起?

二七一

    如诸童子放乌鸦,    是否为放舍?」 (一)

    贪欲瞋恚依身因缘起3,    乐不乐依身因缘生,

    诸不善寻与善意,    依此身体起,

    如诸童子放乌鸦,    是为真放舍。 (二)

二七二

    贪欲乃至不善寻,    由己亲爱生,

    恰似尼拘律树木,    生如寄生木,

    贪欲乃至不善寻,    广系着诸欲,

    恰如林中生蔓草,    扩散遍满处。 (三)

二七三

    夜叉汝谛听!    若人已了知,

    烦恼依何生,    彼能度烦恼,

    难度之瀑流,    前未曾度处,

    已度,    不再受诸有。」 (四)

针毛夜叉经竟

注1 本经原文亦出于S.I.P.207f(S.10.3.Suciloma)。汉译相当此经有杂阿含一三一四经(大正藏二、三六一a 以下),别译杂阿含三一三经、三二三经(大正藏二、四七九b 四八一c以下)等。

2 以下四偈之相当偈,见瑜伽师地论卷一八(大正藏三○、三七六c)。

3 本偈被引用于MNd.P.16;P.471;CNd.P.352(小义释暹逻本)。与本偈相当之偈,除上揭示之汉译杂阿含之外,在别译杂阿含等则无存。

六 法行经1

二七四

    法行与梵行2     最上之宝力

    从家而非家     出家应修持 (一)

二七五

    若彼语麤语     如兽乐害人

    彼命实更恶     唯自增尘垢 (二)

二七六

    比丘乐争斗     愚痴法所障

    佛所说之法     告之亦不知 (三)

二七七

    加害自修者     先行起无明

    杂染至地狱     惛然之昧道 (四)

二七八

    彼堕入地狱     由胎复至胎

    如斯之比丘     死后受诸苦 (五)

二七九

    恰如陷粪坑     污秽悉充满

    长年受污染     实难得清净 (六)

二八○

    诸比丘应知     恶欲喜恶者

    恶思惟恶行     知斯至恶处3 (七)

二八一

    汝等应和合4     摈斥恶比丘

    吹除谷皮滓5     取去恶尘芥 (八)

二八二

    沙门非沙门     除此恶谷壳

    应吹除恶欲     恶行及恶处 (九)

二八三

    一心住静虑6     净人共其住

    聪明和合者     除尽苦边际 (一○)

法行经竟

注1 本经乃在迦叶佛灭后出家,通达三藏,傲慢唱尊邪说,诽谤他人,堕入阿鼻地狱,今世为鱼,更死入地狱之迦毘罗比丘(Kapila)之故事,世尊用以对众比丘说法。在注书中本经标题为迦毘罗经。

2 本偈被引用于DhpA.IV,P.42。

3 「恶行处」(Papa-gocara)为淫女、寡妇、处女、比丘尼、黄门之居所及酒家等处,详请参阅Visuddhi-maggaP.17。

4 以下三偈亦出于A.IV,P.172。

5 以下半偈及次偈前半偈被引用于MilP.414。以下半偈及次之二偈被引用于MA,II.P.119;SA.II,P.49。又此等亦可参阅四分律卷六○(大正藏二二、一○一○a)。二八二偈前半,被引用于SnA.P.165。

6 本偈被引用于Mil.P.411。

七 婆罗门法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憍萨罗国婆罗门之权威长老、耆宿年迈高龄众人来至世尊前,近至世尊之座,共同问候,交谈述怀喜、慰之语后,彼等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诸众白世尊言:「卿瞿昙!今婆罗门于诸婆罗门法,符合于往昔之诸婆罗门否?」「汝众婆罗门!今诸婆罗门,于诸婆罗门法与往昔诸婆罗门不相符合。」「卿瞿昙!若无不便之障难,卿瞿昙为我等说往昔诸婆罗门之婆罗门法。」「若然,汝等婆罗门!当自善作意谛听,我当宣说。」彼等婆罗门回答世尊:「唯然!卿瞿昙。」世尊作斯言曰:

二八四

    「往昔苦行仙     善能行自制

    彼等舍五欲     各自行真利 (一)

二八五

    往昔婆罗门     无畜无财谷

    读诵是财谷     守护梵库藏 (二)

二八六

    彼等依信者     各家备食物

    思惟此信施     施诸婆罗门 (三)

二八七

    种种染衣服     卧具住居富

    诸方国土人     礼拜婆罗门 (四)

二八八

    神圣不可侵     法护不能胜

    彼至各家户     任进无妨遮 (五)

二八九

    四十八年间     童子行梵行

    往昔婆罗门     只求明与行 (六)

二九○

    不与他姓婚     彼等不买妻

    交际共相爱     相乐同共住 (七)

二九一

    近妻之外时     月水之不远

    此间婆罗门     决不行淫法 (八)

二九二

    梵行戒质直     柔软与苦行

    柔忍不害命     忍辱受赞说 (九)

二九三

    彼第一梵行     坚固精勤者

    彼实断淫法     梦中亦不行 (一○)

二九四

    此世有识人     随学彼禁戒

    梵行不淫戒     忍辱受赞说 (一一)

二九五

    米衣与卧具     乞求酥与蜜

    如法受取者     于中行施与

    在行施与时     决不杀牛等 (一二)

二九六

    牛实第一友     由彼生五味

    如父母兄弟     或如他亲戚 (一三)

二九七

    彼等与食力     乐与肤光泽

    知牛斯利益     决不杀牛等 (一四)

二九八

    身优美且大     色丽有名声

    已持诸行法     热心为行止

    彼等生世间     世人皆得乐 (一五)

二九九

    王室之荣华     严饰众美女

    彼等渐欢乐     彼等生颠倒 (一六)

三○○

    善作良马轭     车驾饰美彩

    门庭分区划     家室敷豪华 (一七)

三○一

    牛群及美女     世俗人拥有

    得广大财富     婆罗门思忖 (一八)

三○二

    彼等编圣典     行往蔗王处2

    供汝有多富     亦复有多财

    愿汝生来世     多谷亦多财 (一九)

三○三

    王为车兵主     婆罗门劝说

    献马献人祭3     掷棒与苏摩

    此等献供祭     乃至无遮会

    种种诸财富     施彼婆罗门 (二○)

三○四

    牛衣与卧具     善饰众美女

    善作良马轭     美彩缝车驾 (二一)

三○五

    门庭分区划     家室敷豪华

    种种谷充满     施诸婆罗门 (二二)

三○六

    彼等得财宝     欢喜共贮藏

    彼等陷欲深     渴爱益增长

    彼等编圣典     更白甘蔗王 (二三)

三○七

    犹如水与池     黄金与财谷

    恰如人资具     牛亦人资具

    献供汝多财     献供汝多富 (二四)

三○八

    王为车兵主     婆罗门劝说

    数十万只牛     宰杀为献供 (二五)

三○九

    牛羊有脚角     不作任何害

    牛羊性柔和     出乳多满瓮

    王杀彼诸牛     执刀夺其命 (二六)

三一○

    祖神与诸天     帝释阿修罗

    若王刀下牛     诸天叫非法 (二七)

三一一

    古来有三病     欲食不足老

    杀害诸家畜     病起九十八 (二八)

三一二

    非法伤众生     成为昔所传

    暴害共害牛     献供法退失 (二九)

三一三

    此昔之恶法     识者均苛责

    众等见非法     苛责婆罗门 (三○)

三一四

    如斯法毁失     首陀毘舍裂

    剎帝利分争     妻以轻视夫 (三一)

三一五

    剎利婆罗门     种姓所护者

    不崇己血统     被欲所左右」 (三二)

斯言已,彼等长老婆罗门白世尊言:「卿瞿昙!善哉,卿瞿昙!善哉。汝瞿昙如使倒者起,使蔽者露现,如教迷者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有眼者见诸色。如斯卿瞿昙以诸多教说而为宣示。我等归依瞿昙与法及比丘僧,卿瞿昙!自今日以后,容纳我等尽形寿归依为优婆塞。」

婆罗门法经竟

注1 本经虽与汉译中阿含一五六经、梵波罗延经(大正藏一、六七八a 以下)相当,但两者之间则有很大的不同。

2 「甘蔗王」(Okkaka),往昔之大王,为日种族,乃释迦族之祖。

3 「献马祭」(assa-medha),以马牺牲献神,杀而为供祭。献人祭(purisa-medha),杀人为祭祀,亦为牺牲祠神方式之一,其情即当可推知。

4 掷棒祭(sammapasa),投掷祭祀用之棒,以为献供祭,详细不明。

5 「苏摩祭」(Vaja-peyya),是饮苏摩酒献供祭。无遮会(niraggala)是施一切众生之供养法会。